中国建科所属中城规划举办2024年度业务交流会

发布时间 2025年03月17日

3月6日至7日,中国建科所属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简称中城规划)召开2024年业务交流会,以“创新想法、尝新算法、革新做法”为主题,邀请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石晓冬;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朝晖;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国土空间规划团队首席专家贾克敬;住建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委会委员、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首席大师宋晓龙;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双聘教授、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赵燕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林坚,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原主任吕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副总规划师赵中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田莉;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及规划总裁黄文亮;以及中国建科所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刘燕辉等多位业内专家,共同分享关键技术、探索理论实践、畅想未来发展。

▲业务交流会

开幕式

中国建科党委书记、董事长孙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原理事长孙安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凯,中城规划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涛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孙英

孙英感谢各位专家参会,从AI时代产业变革与“城市生命体”理念的视角出发,充分肯定中城规划在破解“城市病”存量难题、构建“智能城市”未来基因方面取得的成绩,鼓励在城市生命体健康管理、绿色低碳城市更新、策规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等领域要大胆创新实践,期待中城规划牵头组建的技术创新联合体未来能够携手全行业共同擘画城乡建设发展新图景,谱写行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孙安军

孙安军从宏观层面深刻阐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相统一的重要性,指出在当前行业变革创新的关键时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推进规划理念的更新、规划方法的创新以及规划手段的追新。

▲石楠

石楠鼓励规划同仁突破传统,多维度审视城市问题,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识别城市空间特征,制定针对性强、实施有效的规划策略,为提升城市活力和人民满意度作出贡献,践行新时代城乡规划的新使命和新路径。

▲王凯

王凯紧扣本次交流会的核心主题,从以人为本、科技赋能、绿色发展、文化基因、合作交流等多个重要维度,深入分享对未来城市规划发展的深刻体会以及思考。

▲杨涛

杨涛提出要坚定“科技立企,集成创新”的理念,贯彻集团“三新两转”战略,探索并推动从要素管控型规划向城市运营、聚人引产的治理型规划转变,向全生命周期规划服务转变,向多专业多资源融合的实施导向转变的“三种思维”转变,积极开展“有研究的设计”,进一步探索城市生命体模式,发挥规划策划引领作用。希望以技术交流为依托,形成技术创新联合体,针对行业共性课题,整合资源、集成创新,推动研发转化应用的新场景新方案。

▲开幕式嘉宾合影

主旨报告

会议期间,中城规划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陈永,副总规划师孙晓彤,总咨询师余雷,副总规划师刘佳分别担任主持。6位行业专家为大会做主旨报告。

▲从左向右:陈永、孙晓彤、余雷、刘佳

石晓冬通过北京城市更新4年300多项案例,介绍居住类、产业类、公共设施类、公共空间类、区域综合类等五类城市更新项目的现状难题、破解要点和未来趋势,结合实践总结出规划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中国建科所属中城规划举办2024年度业务交流会

陈朝晖对认知重构、技术重构、场景重构等多方面进行探讨,认为规划行业正面临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向系统效能提升的重要转型,在AI技术应用爆发式增长的驱动下,行业转型已突破单纯的技术叠加阶段,进入全价值链重构的新纪元。

赵燕菁认为必须重新思考城市规划的底层架构,从经济增长的被动轮变为增长的主动轮;从围绕行政许可的规划变为行动发起的规划;从回答怎样花钱的规划变为回答怎样挣钱的规划;从“刚性”难调整的规划变为迅速响应市场的规划。

王军介绍以色彩标识时空的五行体系,通过琉璃与导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传统建立联系。希望通过重燃逾千载不绝的京西皇家琉璃窑火,接续历史、创造历史。

田莉分析我国社会化城市更新模式推广面临的挑战,从社会化更新的双向放权与赋权、自主更新的制度堵点、集体行动困局的破解以及政策体系建构等方面,初步构建我国社会化城市更新的理论与政策框架。

黄文亮提出城市设计未来要向逆土地财政思维的优势转变,向小而美项目规模转变,向弹性管控机制转变,向生长性城市设计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地方政府应对欠债,快速止血;引进消费力,有效盘活地区;通过运营,奠定可持续税收;创新开发机制,释放可持续更新契机。

总师报告

中国建科副总规划师、中城规划首席规划师杨一帆,中城规划总咨询师余雷、顾问总咨询师李春梅、副总规划师刘佳、副总规划师何兵、副总规划师孙晓彤等作总师报告。

杨一帆聚焦城市建设领域的空间布局优化和城市设计引导,以四川德阳为例,展开方法和方案探讨。

余雷认为世界领先的中国新城新区综合开发集成科技将助力共建“一带一路”,为海外新城新区建设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李春梅通过构建同心球理论,蹚出与城乡政府、企业、社区的AI共学之路。通过产业社区的概念规划,构建出平台+心创力+AI的模式。

刘佳介绍中关村低效产业园区更新建设导则的编制逻辑与创新实践,体现园区更新韧性化、智慧化、绿色化、专业化、特色化、复合化、弹性化等特点。

何兵总结硅谷成功原因,对标我国高质量发展需求,首次提出“硅谷学”,并给出其定义、研究领域和学科框架。

孙晓彤通过多个城市规划实践与研究,从认知层面如何引导要素与主体、目标层面如何选择路径与模式、实施层面如何指引增量与存量,思考国家战略下欠发达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28位青年骨干规划师从认知、技术和实践三方面,拆解规划遇到的痛点难点,探讨AI带来的技术革新,分享在城市体检、片区更新、数字规划、全过程咨询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多位专家对此进行圆桌点评。

▲圆桌点评

专家们肯定本次交流会的重要意义,对规划行业的当前重点及未来发展提出以下观点。一是规划工作既有技术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要坚信人的力量和作用,有很多细分、垂直、专业型的领域,是AI无法胜任的;时代属于AI也属于年轻人,能够取代你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会用人工智能的人。二是国土空间规划大潮已逐渐退去,详细规划尚未完全落地,城市更新是当下主要核心任务,本质是依靠投资和消费拉动形成内循环,要系统性谋划,小切口实施,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的实施,确保规划落地生根。三是城乡规划要落实国家政策,聚焦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设计师要合理设计,不能过度设计,要重点关注城市建设的短板弱项、非市场化项目,促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四是创新精神要与空间供给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硅谷学”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未来规划师不仅要讲故事,更要具备做编剧、做导演的能力,做好国家和人民需要的规划。

▲蒋朝晖

中国建科专业总规划师、中城规划总规划师蒋朝晖作大会总结。

素材来源: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