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周年座谈会在中国建科所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院)召开。
▲与会嘉宾合影
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一例“丝绸之路”遗产,也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文化线路遗产。值此遗产申报成功十周年之际,中国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简称历史所)作为该世界遗产《提名文件》的主持承担方,邀请了60余位当年各级文物主管部门、专家咨询组、遗产保护咨询技术单位和项目服务单位的代表,与中国建科及所属中国院的领导相聚一堂,以“忆&盼——时过境不迁”为主题,共同回顾峥嵘往事,分享激情与友谊,寄语美好未来!
座谈会从国家战略、申报过程、国际探索、中国创新等不同角度回顾了历时20余年的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历程,还原了这一伟大遗产艰苦卓绝的申报过程与重大深远的意义。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周年纪念展当日同期开展,并将连展至2024年9月30日。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周年纪念展览
▲陈同滨研究员为纪念座谈会嘉宾讲解展览
01领导致辞
▲吕书正(左)、宋源(中)、崔愷(视频)致辞(右)
中国建科党委副书记、职工董事、工会主席吕书正,中国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科首席科学家、中国院总建筑师崔愷致辞。吕书正和宋源对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高度肯定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和以陈同滨研究员为代表的历史所团队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担当。他们表示,60余年来,历史所不忘初心,坚持学术探索和技术创新,在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崔愷表示,申遗成功不仅是对文明的纪念,也建立了面向未来开展各国之间友好往来的重要基础。中国当代建筑师要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沿着历史先贤走出来的丝绸之路,推动中国建筑文化走向国际。
▲ 纪念座谈会现场
河南省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分别向座谈会发来书面致辞。致辞回顾了申遗历程的艰辛曲折和申遗成功的来之不易,充分肯定了历史所团队在完成申遗文本、编制保护管理规划、编制补充材料等相关工作中作出的不懈努力和突出贡献,期待在未来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加强沟通,共同为“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02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回顾演讲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丝绸之路系列申遗跨政府协调委员会联合主席郭旃,丝绸之路申遗三国协调工作组遗产专家代表、中国院历史所所长、项目总负责人陈同滨,从座谈会“忆&盼”主题出发,发表主旨演讲,分别从申报过程、国际探索、技术创新与中国贡献等不同角度回顾了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全面还原了这一伟大遗产的艰难申报过程和突出的技术成就,展现和阐释了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的辉煌成果。
▲ 中国文物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发表主旨演讲
单霁翔谈到,丝绸之路申遗和对丝绸之路遗产的考察带动了包括长城、大运河等在内的线性遗产保护理念和大遗址保护理念的提升。他肯定了历史所团队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及丝绸之路等申遗工作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并期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更好的未来。
▲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巡视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丝绸之路系列申遗跨政府协调委员会联合主席郭旃发表主旨演讲
郭旃重点回顾了国际组织对世界遗产“丝绸之路”的培育和推进过程,特别是对丝绸之路突出普遍价值的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丝绸之路线路遗产作为系列遗产,其组合逻辑包含了4类遗产组成要素(丝绸之路形成的动因、基本设施、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以及自然要素),藉此可将作为文化线路的丝绸之路遗址点和突出普遍价值结合在一起。
▲ 中国建科首席专家、中国院资深总规划师、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同滨发表主旨演讲
陈同滨强调了“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从线路遗产的理论探索与跨国联合申遗实践角度,回顾了历史所在国家文物局和各省政府的领导下所开展的相关专业咨询工作。她表示,丝绸之路是属于人类的伟大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院及历史所将继续立足央企责任担当,服务于丝绸之路沿线的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
丝绸之路申遗国家文物局参与者、专家组成员、遗产地负责人代表、丝绸之路申遗遗产点管理机构代表、丝绸之路申遗技术咨询机构代表分别发言,回顾了丝绸之路申遗这一国家战略项目艰辛曲折的历程,表达了在申遗过程中的收获与激情。
座谈会由历史所所长宋力锋,中国院副总工程师、历史所副所长刘剑,历史所总工程师王琳峰主持。
素材来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