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已至、万物繁茂,暑气至浓、蝉鸣声声。着清凉装扮,呼吸着湿润空气,在树荫掩映的街道上行走,让我们一起“白相”在上海“森”旅中。
从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出发,沿光复西路向西,一座如白色七巧板的门头引人注目,这里是普陀区华师大一村小区,距离苏州河仅百米之遥。
华师大一村小区建造年代较早,为改善空间结构与设施配套、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满意度,该小区于2020年被列入普陀区住宅小区修缮工程名单。中国建科所属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简称中森公司)从建筑主体修缮、街区空间系统开放疏通、内部慢行系统延续、环境景观激活、公共设施植入等方面入手,妥善解决了相关社区问题。小区的入口设计是此次改造的一大亮点,采用“空间延展”和“外装内做”策略,通过植入一片白色铝板面,经过2~3次折转构成入口门道空间,从空中看就像一把转折的曲尺,在限定社区出入口界面、分流引导的同时,形成标志性景观,强化视觉廊道。入口门道设置的座椅,可为进出小区的老幼居民、快递员、上班族等提供一处聚集聊天、稍事歇脚的温馨场所,映射出浓浓的“社区温度”。
沿着光复西路继续向西,沿途尽赏半马苏河公园的美景,宽80~130米的“绿色长廊”中,不时可见诸如冲入云霄的烟囱等工业遗存,见证了百年苏河的变迁。公园内诸多配套服务节点出自中森公司设计师之手。
2019年,中森公司参与普陀区市容环境重点提升工程——苏州河普陀区岸线绿地建筑改造项目,以“微更新、轻介入”的更新策略,不仅极大丰富了半马苏河公园的功能性,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游园体验,更显著提升了其整体活力与魅力,助力普陀打造开放共享、艺术人文的城市滨水空间。目前,半马苏河公园已成为普陀区老百姓骑行、散步、慢跑、遛娃、赏景、娱乐休闲的首选。
穿过半马苏河公园继续向西,在丹巴路右转,沿真北路向西,经过木渎港桥,向南望去,再次与绿意葱茏的城市公园相遇。
近处,云岭公园的西北角,静静矗立着1栋盒子状的2层楼建筑,现为中森公司本部办公场所。建筑前身是1959年建成的中国科学院有机实验厂——曾经的“两弹一星”研制基地。2014年,中森公司对现场遗留的工业建筑和办公服务设施进行改造利用,对厂房的既有结构进行综合性加固,提升其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巧妙利用建筑的层高优势,将原本单一的一层空间划分为双层结构,增加了使用面积,为多样化的功能布局提供了可能,使其成为具有创意办公、共享空间、文化宣传与公共休闲等多元功能的科创办公基地。设计延续粗犷而锐利的工业风,采用了混凝土、红砖和钢结构等具有强烈工业时代特征的材质,为走进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既能激发创新思维又能唤起历史情感的全新空间。
沿真北路向北一路行至金沙江路,商业气氛渐浓,右转进入金沙江路,在丹巴路的东侧,这里是此次旅程的终点——Treehouse coffee木屋咖啡馆。
这是一座精巧的木结构玻璃房,坐落在丹巴路临河的绿地中,四面景观玻璃通透大气,抬头可见窗外街道与近处的景观绿带,无论坐在咖啡馆的哪个角落,都是最佳观景位。配合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推进,立足绿色、环保、低碳生活方式,中森公司经过多年技术沉淀与项目验证,成功研发设计了能够快速建造的、功能适用性和场地适应性高、轻而小且造价亲民的、与日常生活关联密切的多用途临时建筑,命名“森”驿站,可作为15分钟生活圈中提供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服务的场所。“森”驿站规模小、轻便、便于拆装甚至移动,可适用于口袋广场、街角、街边绿地、河泾岸边或住宅小区等多种场地。
2018年,“森”驿站以“木渎书屋”的形式首次出现在长风地区木渎港附近的公园内,作为公益书屋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与社交空间。2020年,配合央视“朗读者”第三季特别节目,“森”驿站化身“朗读空间”,在武汉江滩三阳广场、北京首都图书馆广场、厦门增厝安音乐广场三地同时动工,一周内建成。2021年,利用节目之后拆除回收材料,在上海图书馆广场,复建的“朗读空间”书亭向公众开放半年,一度成为市民的网红打卡地。
回到丹巴路的这座“森”驿站,1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可满足我们对咖啡和美食的渴望,也能承载朋友小聚的欢乐时刻,灵活的布局和精心的设计也使其成为举办小型会议、分享沙龙的完美选择。
觅一抹夏日清凉,品一杯醇厚咖啡,赏一片绿意荡漾,钢铁城市也可呈现无限美景。
素材来源: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