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2024年工作成绩,对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中国建科积极践行城乡建设科技领域“国家队”使命担当,聚焦主责主业,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好房子”建设、城市更新、适老化配套设施、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等内容,盘点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归纳总结典型经验,为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报告指出,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弘扬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多元文化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我国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以科技赋能,让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展现独特魅力。
中国建科坚持把传承中华文化作为重要使命,坚守一颗寻找中华民族自尊自信底色的初心,始终致力于赓续民族基因,夯筑文化自信,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01 以保护为己任,着力推进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工作
中国建科经过多年实践,从整体框架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技术标准等方面为我国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作好基础性工作。
承担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大遗址是大型考古遗址的简称,包含了我国古代诸多的都城、墓葬等遗址,是我国古代遗存中最具价值且不可再生的重大文化资源类型。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进程中,大遗址及其环境的保护与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2005年至2006年,中国建科主编由国家文物局委托的《“十一五”国家重要大遗址保护规划纲要》,开始探索国家层面的大遗址整体保护规划体系,构建以“三线两片”为核心、10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2024年,中国建科承担国家文物局委托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五五”规划预研究课题》,继续为我国重大历史文化资源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十一五”国家重要大遗址保护规划纲要》成果文件
▲受邀参加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会议
探索构建“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框架。2019年,中国建科承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建设与国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研究(古代部分)》研究课题,系统梳理国家级历史文化传承体系脉络,提出国家层面的历史文化保护顶层设计建议。该课题成果以全方位构筑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框架为目标,概括提炼出5个方面、15个主题、100个故事、1000多处代表性遗存清单,直接应用于相关国家政策文件。目前,中国建科结合北京、广州、重庆、哈密、荆州等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专题研究或规划实践,进一步为国家重大建筑遗产的体系性保护工作作出技术创新。
▲2023年12月,中国建科首席专家陈同滨出席北京建都870周年座谈会介绍《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编制情况
系统展开特定类型的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中国建科依托自身工业遗产保护与展示利用实践经验,自2024年4月开始探索全国性工业遗产系统保护框架工作,开展中央企业工业遗产调查、中央企业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纲要编制预研究及相关案例试点等工作,并承担《古遗址古墓葬类国家重要边疆遗产保护展示路径研究》等重大专项课题,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基础,支撑建构我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讲述我国边疆治理故事,助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着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技术标准化工作。中国建科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行业技术标准化工作,于2015年领衔完成我国第一部大遗址保护规划类技术标准WW/Z 0072—2015《大遗址保护规划规范》,荣获华夏建设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一等奖;主编《革命旧址展示导则》,为我国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提供全国性技术指导文件。同时,中国建科承担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历史文化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组织标准编制、技术交流与培训工作,持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工程技术标准化工作。
02 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技术
中国建科结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文化遗产展示工程设计等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相关设计与技术创新工作,以技术助力古老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适应社会需求,开拓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新方向。为加强考古遗址的利用,我国从2006年开始设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迄今已公布4批共55处,其中49%是中国建科所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领衔,景观、建筑等多专业协作承担规划和展示工程设计任务,全力服务大型考古遗址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利用;同时,还以建筑专业为主,承担一批考古遗址博物馆的设计工作,为考古遗址的展示与阐释、传播与利用,助力世界遗产申报、讲述中国故事等发挥作用,获得亚洲建筑协会金奖等多项大奖。
响应国家政策,投身革命遗址展示利用新事业。中国建科响应国家需求,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开展革命旧址的保护与展示利用实践,迅速成为行业领先的技术团队,近年来共承担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展示项目20余项,并在多年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方面经验的积累基础上,结合近年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实践,编制完成《革命旧址展示导则》,有力体现集团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的领先地位和积极贡献。
03 结合业务发展,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推动交流合作、讲述中国故事
近年来,中国建科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参与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国际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建科共承担高句丽王城、王陵与贵族墓葬(2004年列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11年列入)、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2013年列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2014年列入)、土司遗址(2015年列入)、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列入)和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2021年列入)7项世界文化遗产正式申报项目,通过世界遗产的桥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世界。
同时,中国建科开展多种方式的国际交流,参加相关领域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赴境外与专业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现场考察,参与国际遗产组织的主题研究论文集编写,承办或协办国际研讨会或交流工作会,担任国际遗产组织职务并积极参与活动等,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尊重认可,以专业能力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
▲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果出版(2024年)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凝聚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建科将继续秉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者”的战略定位,牢牢守住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为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而不懈努力。
素材来源:中国建科所属各企业